筑梦人 | 何瑾馨:教书育人,矢志教改
发布时间: 2019-08-19

他有着34年的教龄,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90后”,亦师亦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有着“77级”的标签,不管是在上山下乡的广阔天地里,还是在恢复高考的知识海洋中,追求进取,努力不辍;他见证了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感触到纺织行业兴衰与进步,也亲身参与到我国染整学科和行业的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他就是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我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方向负责人、轻化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何瑾馨教授。

(日常工作中的何瑾馨)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解惑人?什么样的传道者?笔者希望寻求一叠资料背后的答案。在化学化工与生物学院,笔者见到了何瑾馨。“我只是东华大学一名普通的教师,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学校像我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  

1977年10月底,身在崇明长江农场,正在“上山下乡”的何瑾馨得到了恢复高考的“重磅”消息,就这样他复习了两个月,和570万怀揣着未来的青年们一同走进了高考考场,很幸运,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各种机缘,1984年,25岁的何瑾馨研究生毕业就进入了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任教,这一转眼就是34年的光阴。

勤勉教学,矢志教改

1987年,经过3年助教沉淀的何瑾馨走上了染料化学的讲台,这是他教的第一门课,这一教就是31个年头。“一直就想当老师,能站在讲台上好好上课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何老师谈到自己的初心,朴实且真诚。虽然已经工作了三十多年,身兼职务增多、科研任务加重,但是何老师始终奋战在教学一线。在这门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上,涉及学生多,上课时间长,何瑾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何瑾馨在和学生讨论问题)

说起“染料化学”这门课,他总是滔滔不绝。在他的课上,内容图文并茂,教学难点或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是他着重讲解的,为的是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他力求反映染料化学的最新进展并介绍相关的染料应用技术,使学生接触本学科领域国际前沿的新动向,将绿色染整、青山绿水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针对课程化学反应多且难记、应用工艺复杂、影响因素多等难题,综合运用先修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纤维化学与物理等基础课相关知识点,承上启下,总结特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染色的基本原理、反应规律和特点。在每学期学校本科教务系统中,学生对“染料化学”课程的评教都是“优秀”。何老师说,“我的课学生觉得有用,课堂上能得到知识,赢得学生的口碑,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编好一本教材是一个老师的本分。”“染料科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国内之前的相关教材都不太适合学校本科阶段的教学。在数十年的课程实践中,何瑾馨根据学科以及行业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兼顾最新发展,编写了《染料化学》这本教材。

其中除了介绍染料合成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外,突出染料基本概念和染料在染色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包括重氮化和偶合反应(不溶性偶氮染料)、氧化和还原反应(还原染料)、亲核取代和加成反应(活性染料),以便同学对后续染色工艺课程的学习。同样,为了便于阐述染料结构与应用性能的构效关系,在教材中增加了染料与纤维间的作用力(亲和力)以及染色基本过程的内容。这本教材不仅成为轻化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考研首选,而且国内多所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也将其选作专业基础课程教材。2011年,《染料化学》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何老师指导学生科研)

一本教材的背后是何瑾馨默默坚守、矢志教学改革的不懈努力。正如何老师所说,“不论是教学工作,还是教学改革,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有收获的。”他先后主持国家级和上海市质量工程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4项。在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中,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深层次教学改革与创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

因材施教,教书育人

“教育是培养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出成果的过程,而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这是何瑾馨的育人理念。

“很多刚入校的同学不适应学校的生活,‘苦’‘迷茫’‘压力大’都是孩子们刚来时的直观感受”,何老师谈到,“现在的孩子都比较率真,表达直接,这点很好,但他们对于科研的兴趣、家人的期盼和自身发展的考虑,和我们那一代人不太一样。”这三十多年,时代在变,学生也是在变,不同的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个人兴趣爱好多样。何老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老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何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

那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或兴趣呢?“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是我一直不赞成的,我比较‘open’喽。”他谈到自己的秘诀,“强扭的瓜不甜,顺水推舟,在学生创造力最旺盛、对探索未知最渴求的阶段,将他们感兴趣的题目分给他们,我不去限定研究题目,鼓励学生自己探索。”何老师喜欢刻意引导培养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兴趣,乐意与学生讨论一些专业问题,从不否定学生的看法,启发思考,指导论证,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设计,在不断探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兴趣。

小赵研究生刚刚进入学校,提出对精细化学品合成感兴趣。何老师就有针对性地为他“量体裁衣”,先安排他去一家化学合成公司去一边学习有机合成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仪器分析的技能,之后再回到学校开展相转移催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这样的培养理念下,何老师指导的研究生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多位同学分别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和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多个荣誉,完成国家级和市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数十项。

在日常生活中,何瑾馨,是一个启迪心灵的长者,也是一个难得知心的朋友。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总是能及时体察到每名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疏导生活、科研、感情方面遇到的压力和困惑。有学生家里有困难时,他也总是能及时伸出援手,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支持。每年遇到传统佳节,何老师就会请他的学生来家坐坐,身为上海男人的何老师当然要亲自下厨,与弟子们一起度过难忘时光。

春华秋实,何老师教过了很多的学生,先后培养了26名博士生,87位硕士生,他所带的研究生毕业后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出色的作用。何老师2013届的博士生,现留校任教的刘保江对笔者说:“老师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先做人后做事’,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他的育人方式深深影响了我,在我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也要传承何老师的教书育人的精神,践行他的教育理念,做个好老师。”  

这就是何瑾馨的故事,他是东华千百教师的缩影,奋战在教书育人一线,三寸粉笔,三尺讲台树人一生,一颗丹心,一生秉烛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