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东华大学人事处网站!

奋发向上,这支东华教师团队,优秀!

发布者:黄铭心发布时间:2022-09-10浏览次数:56

荣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项目等50余项;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22项……

“一片丹心系家国,育人科研两相彰”。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科技报国,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学科团队,都交出了一份“双丰收”的答卷。

 心怀“国之大者”,培育时代新人

“疫情防控既是一次战役,也是一次大考,要在其中锤炼和检验党性。”疫情期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所在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团队负责人孙以泽勉励学生党员们,“把疫情挡在门外的同时,也要做到学习和科研的精神不缺位,科技自立自强的脚步不停歇”。团队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重视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塑造,教育同学们将个人理想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机械工程专业课较为深奥,如何引导学生热爱专业,走出乏味的羁绊,团队教师念兹在兹。“孟婥老师在讲授《液压与气动技术绪论》时,她从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发展讲到目前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高端应用,使我们对学好这门课满怀期待。”刚读研的左明光同学对于老师们深入浅出、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授课赞叹不已。

从中国工程机械重大技术突破到东华机械人光荣使命,团队教师不失时机地将具有丰富性和延展性的思政内容嵌入课堂,持续激发同学们科技报国的理想。“在一次专业课上,张玉井老师给我们放映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短片,穿插讲述当年机械人如何在艰苦环境中,研制第一批国产纺织机械,助力解决穿衣难的历程。”研二学生王仲伟说,“那堂课坚定了我们循着老一辈纺织机械人的足迹,以科技报效祖国的信念。”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围绕纺织工艺原理与典型纺织机械,团队打造了展示纺织工艺与装备的科普廊,帮助本科生直观了解纺织装备;结合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内容,建设高速无梭织带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特种编织机多电机群控实验系统,丰富本科生课程实践教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老师们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22项。

提灯引路,育梦成光。在团队耳濡目染下,涌现出一大批眼中有光芒、肩上有担当的学生。机械工程专业2021级博士生李麒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积极投身“飞扬”火炬复合材料壳体的研发,先后参与高铁重要结构件的复合材料等科学研究项目,并在三维编织技术及其装备研发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一名党员,他积极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和科学家精神宣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奋勇争先。

 面向重大需求,聚焦高端织造装备创新

旋转上升,犹如丝带舞动飘逸,化作顶端的熊熊火焰……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仪式中,“飞扬”一经亮相就吸睛无数。“小火炬承载大能量,我们中国有能力、有技术编织成型高精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看着电视上火炬成功传递的画面,作为火炬外壳(外飘带)关键技术提供方的团队成员们激动不已。

“不能遇到一点‘硬骨头’就打退堂鼓,国家急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团队以解决国家急需为己任,围绕高端织造装备中的“卡脖子”和短板问题,攻坚克难,开发关键技术,在高端机织、针织和编织装备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团队在高性能特种编织物自动编织装备领域深耕细作,提出了高性能编织物数字化设计与精确成型理论,突破了特种编织物自动化编织技术,实现了超高压复合管、深海通讯缆、超大尺寸海工绳缆、复杂预成型体等特种编织物的自动编织。开发五大类特种编织成套装备并产业化,产品成功应用于某型航母、神舟飞船返回舱回收、蛟龙号深潜器、981系列钻井平台等。

面向经济主战场,针对高端经编装备、簇绒地毯织机依赖进口的问题,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自主研发装备,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研制单针电子罗拉精确喂纱的多色复合提花簇绒地毯织机,开发可实现三维多面立体提花和间隔高叠层提花的高速经编机,研发16个品种的簇绒地毯织机和15个型号的数字化经编机,实现车间智能生产。

脚踩坚实大地,摘得靓丽星辰。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技任务5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0余项,中国纺织行业专利金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和高校展区优秀展品特等奖。

 引导就业创业,产学研协同造福社会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团队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转化“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等技术成果,实现特种绳缆、近海防御特种织物、三维复合管和复合材料预成型体五大类特种编织成套装备的产业化。合作企业成为亚洲最大、国际一流的特种编织装备产业基地,创立了民族品牌。多类型提花、工艺块毯等16个品种的地毯装备支撑了新余华源、浙江东方地毯等产业基地建设。合作企业获批江苏省“双创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等创新团队、创新人才,通过技术转让与合作,有效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团队人才培养氛围好,学生综合素质优,毕业后大多就职于大型国企、世界500强企业,多名学生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团队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为我创业提供了坚实基础。”2011届毕业生扈聪这样说道。

 提灯引路,打造 “科研特种部队”

“资深教师分享教书技巧,指导我们上课;帮助我们承接项目,传授科研‘秘笈’。项目组就是我们年轻教师和学生锻炼和成长的平台。”团队青年教师张玉井感言道。近年来,张玉井成长迅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企业课题,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在这个团队里,不仅业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还学会了‘做人为师’之道。”团队青年教师陈玉洁这样说到,“在这里,我很温暖,自己的成长与团队密不可分。”

时刻秉承学科优良传统,弘扬团结合作精神,始终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放在首位,健全老中青传帮带机制,为青年骨干教师发展搭建高起点平台,现在团队培养了一支以70、80后年轻人为骨干的有战斗力、创造力、执行力的“特种部队”。团队负责人孙以泽教授获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团队成员孟婥教授获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纺织之光”教师奖等荣誉,团队青年教师徐洋、陈玉洁获评校优秀共产党员、五四青年标兵、青年岗位先锋等。

大道同行,再续辉煌。团队成员们表示,将以“归零”心态,开启有为状态,用接续奋斗擦亮“黄大年式样团队”品牌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