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1月22日、1月23日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开幕。东华大学2名市人大代表、4名市政协委员围绕上海发展大事大计、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上海市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参加小组讨论)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化布局
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对高校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聚焦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俞建勇建议将专业化培养和全面培养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人才培育方面作出贡献。同时,俞建勇表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培育新动能的需求更加迫切,更需要科技创新同国家战略需要、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加快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变为先进生产力。俞建勇建议建立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载体,积极促进以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导向的“揭榜攻关”机制,形成企业提出研发需求,政府根据需求“发榜”,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科研团队主动承接、学校积极支持保障,政府根据实际创新成效给予支持和激励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促进成果有效转化,进一步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
(上海市政协委员、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卿凤翎参加小组讨论)
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为高校科研人员发展赋能
充分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一系列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不断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在科研经费人员绩效部分,现行税收制度导致科研经费人员绩效激励效能难以充分体现,且收入水平偏低成为制约科研人员成长的现实瓶颈。卿凤翎建议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为高校科研人员发展赋能,对于纵向科研项目分类采取免征、减免等措施,对于横向科研项目,根据项目在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先进程度和创新程度设置阶梯税率减征个人所得税,更好体现国家科技投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直击科研人员“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
(上海市政协常委、东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方建安参加小组讨论)
加强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系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系是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成绩显著。聚焦新时代,上海高校理应站在引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潮头,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价值引领内涵、彰显意识形态底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下,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系建设存在学科设置不够系统完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合理、育人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育人环境较为封闭、学科领域较为闭塞等问题。方建安建议,一是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各高校明确育人目标,优化调整学科布局,突出育人体系前瞻性、价值性;二是深化课程内容建设,突出党的理论阐释的整体性,增强理论的实践应用性,提升育人质量;三是优化育人评价体系,突出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四是以开放思维打通育人壁垒,营造开放活泼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环境,大力培养拔尖人才和智库人才,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全链条支持。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长宁区委主委、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院教授潘瑾参加小组讨论)
发展元宇宙数字创意设计,建设有影响力的设计创新型城市
新一轮数字技术迭代竞争使得元宇宙作为连接现实与虚拟的新经济模式。上海将元宇宙列为为四大“新赛道”之一,提出以元宇宙设计为新抓手,将元宇宙的数字创意设计作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新内容,设计示范新领域、全民设计新方向、设计创新型城市新突破。当下,设计与元宇宙技术应用衔接尚需进一步对接、元宇宙数字创意设计的活力和动能需进一步释放、元宇宙数字创意设计师的技能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潘瑾建议,通过联动设计和技术政策资源,对接创意设计和元宇宙产业的现实需求,支持打造元宇宙设计集群、元宇宙设计示范中心,激发元宇宙产业的设计创新和内容创造;建设元宇宙协同设计平台,营造用户共创的元宇宙设计生态,打造以元宇宙设计为特色的设计创新型城市;支持设计院校开设元宇宙设计课程和培训,设立元宇宙细分领域设计课程,引入专业软硬件并建立实训基地,为上海持续打造设计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支撑。
(上海市人大代表、农工党上海市科技委员会主委、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刘宣勇参加小组讨论)
加快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活动之一,也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上海市相继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完善并增强了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但在实际转化过程中,仍存在科研人员及团队成果转化动力不足、政府基金在投早投小方面不足、不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执行政策存在差异等情况。对此,刘宣勇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概念验证中心等载体支持企业加强承接科技成果能力;优化激励机制,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保障。优化政府基金分配,营造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氛围;放宽保值增值限制,明确组织载体功能定位和任务分工。
(上海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东华大学委员会主委、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副主任杨曙光参加小组讨论)
降低中山西路、新华路交通并道风险 让群众出行更安全化布局
东华大学长宁校区的正门(中山西路849号)建于1998年,位于内环高架新华路(由南向北)下匝道附近,长期被下匝道的交通隔离带阻挡。群众日常在此路段出行时,从地面辅道进出校园须与非机动车混行,非机动车道宽度较窄,加上非机动车流量大,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尤其是机动车出校时,须在40米的车程内连跨3个车道进入左转弯车道,存在较大的交通事故风险,经常发生强制并道违章情况。经与上海市交警总队、长宁区相关部门深入调研、细致论证,杨曙光提出优化方案,建议将新华路下匝道交通隔离带从83米缩短至55米,同时在最右侧车道(目前为右转道)增设左转标识,变更为可右转可左转车道,交通信号灯增设左转信号灯,使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