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1月14日、1月15日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开幕。东华大学2名市人大代表、4名市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饱满的政治热情,聚焦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等话题积极依法履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了东华人的风采,发出了东华声音。
(市人大代表俞建勇、刘宣勇参会)
(市政协委员方建安、卿凤翎、潘瑾、杨曙光参会)
俞建勇 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实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校学科人才培养计划
俞建勇在分组审议中谈到,2025上海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回顾2024年,各方面工作取得系统推进,成绩来之不易,“五个中心”建设全面发力,城市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展望2025年,九个方面的工作任务非常全面,体现了政府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俞建勇建议,在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进行动力转换方面加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校学科人才培养计划。
卿凤翎 上海市政协委员、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强化家校社多方协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卿凤翎就“强化家校社多方协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交了提案。他建议,要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敏感度,可由上海市(或各区)提供标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包”,内容包括各年龄段心理特点、危机预警和处理等。同时,还提出了支持各级医院和精神卫生中心儿科的相关临床和科研、开通中小学生24小时心理健康热线、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委托第三方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蓝皮书等建议。
方建安 上海市政协常委、东华大学图书馆馆长
加快推进上海高校体育场馆共建共治共享
方建安建议加快推进上海高校体育场馆共建共治共享。完善政府与高校共建路径,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应纳入地方政府整体规划,明确高校体育场地的公益性质。探索多元化合作共治模式,积极探索“政府购买—高校负责提供场地和设施—第三方管理服务”的运营模式,把场馆运营纳入政府服务市民事项统一平台。提升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效能,研究差异化定价策略,应用智能化设施赋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能。
刘宣勇 上海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农工党上海市科技委员会主委、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
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
刘宣勇的建议和发言都聚焦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他提出,要加强企业和高校的联系,引导企业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的模式将企业研发中心的部分功能建到高校中,高校要主动将人才培养和科研延伸到企业,为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功能,充分结合长三角各地的资源,制定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潘瑾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长宁区委主委、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院教授
把握春节申遗成功契机,创新上海文旅消费和产品, 提振上海消费
潘瑾围绕“把握春节申遗成功契机,创新上海文旅消费和产品, 提振上海消费”提出建议,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创新春节文化消费模式,打造上海海派中国春节独特IP。关注年轻人文化需求,运用创意设计与数字科技手段,创新春节文化的表达。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借助国内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将上海打造成为中国春节文化体验首站。她还提交了《抢抓机遇,推动AI+设计的创新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设计之都》的提案。
杨曙光 上海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东华大学委员会主委、东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招收企业工程技术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助力科技创新
杨曙光的提案关注“招收企业工程技术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助力科技创新”,他建议,针对具有本科学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实施差异化录取政策,加大对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的考查权重,将考生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技术成果和贡献作为重要的录取参考依据。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供多元的学习路径,加强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探索“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加强政策保障与过程监管,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转自:东华大学官微
来源:党委统战部
部分图片来自上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