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志义工发展中心 “瓦屋下看中华千年,再叹工艺之奇、公益之美”实践团 7月16日活动通讯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5-07-16   浏览次数:431


王河舒席

20157月16日,砺志义工发展中心的实践活动已进行到第五天。今天的主题是对王河舒席的调研。

舒席古称“竹簟”是驰名中外的传统手工艺品,又称竹席、凉席,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舒席以实用性强与工艺精美著称,潜山县特有的竹编工艺制品,有近2000年生产历史。实践团的小分队将调研地点选在了潜山县王河镇龙凤竹编场。竹编场的黄经理带我们来到他的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精致的竹席半成品和两位盘腿而坐编制竹篾的女工,而其中一位就是王河舒席的市级传承人。

黄经理及传承人给我们介绍到:王河舒席的制作过程复杂,从选料、开条到编制、封边共14道工序,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只是编制过程。单编制这一环节就很有难度,编一条席子即使熟练工人也需要3天时间,工人们则需要长时间坐在地上。为了保证竹席的质量,制作的其他环节如选料也有严格要求,需要从江西购入上乘水竹,并且要经过开条、煮条、剔黄、晒篾……一遍遍的打磨,青色水竹才能完成华丽转身。大家欣赏了不同编法的竹席及竹编工艺品,在场的同学们都被质地柔滑,纹理细密的王河舒席所吸引,更对精细的手工发出赞叹。

除制作工艺外黄经理还给我们介绍了王河舒席悠久的历史及其相对于市场上其他种类的席子的独特优势,我们都一一做了详细记录。传承人告诉我们,她从七八岁便开始跟在妈妈身边学习舒席编制,然而谈及未来她颇感无奈,她告诉我们舒席编制耗时长且收入低,现在的工人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一代没有人愿意学习,恐怕他们就是最后一批王河舒席的手工艺者了。黄经理也提到目前资金有限,没有有规模的厂房,只能将工作分散到各个农户;缺少设备,一些前期原料处理和后期加工工作必须交由其他地方完成;缺少销售渠道,依靠卖家的订购十分被动;而社会各界对王河舒席的宣传关注和保护工作及其缺乏......一系列问题导致王河舒席的传承存在巨大威胁。在场的同学们也积极建言献策,以大学生的角度提出了网上宣传等观点。

作为大学生无法从物质上为非遗保护作出多大贡献,然而对非遗保护的宣传也是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活动结束后实践团的成员们将把所有搜集到的素材拍摄纪录片在网络及校园内推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大山,走向各地。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90后的风采!

砺志义工发展中心.张燕

2015年7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