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路勤工助学中心实践团7月18日活动通讯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5-09-01   浏览次数:404

                                                    

昨天我们队伍在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莉华彩陶制作中心”初步观摩了彩陶制作过程中的拉坯、修坯、刻画及剔花等工序后,今天下午再次来到这里,接着学习剩余的几个工序。

今天要进行的便是最后几道工序——上釉、釉烧。在上釉之前还有一道工序叫做素烧,即将凉干的陶坯放置液化汽窑内,烧至温度为800摄氏度后停火,自然冷却到温度为50摄氏度后即可出窑。然后是上釉,整个过程由五六个人分工完成,其中三到两人负责给整个陶坯表面及瓶内部可见范围刷上液态氧化铅,稍微晾几十秒之后由另一位师傅在瓶周随意地刷几笔氧化铜液体。待烧制完成后,氧化铅会变成一层透明的釉质,而刷过氧化铜的部分则会变成绿色。上釉完成后,由另一位师傅将陶坯一件一件搬上专门进行烧制的架子,该架共三层,每层可放大约十几件陶器,三层总共不超过六十件。每件陶器下都铺有耐火的瓷砖,每片瓷砖上又放置几枚小瓷钉,陶器就放置在这几枚小瓷钉上面,充分减少了接触面。待三层陶器放满后,师傅便将这架可以移动的三层架子推进液化汽窑内里,关闭阀门,进行烧制,即釉烧。烧至最高温度为1000摄氏度至1050摄氏度后停火,再冷却到温度为70摄氏度后可出窑。釉烧的过程要持续十几个小时,出窑后还要晾一周左右。整件陶瓷从拉坯到最终完成要持续一月左右。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件精美陶瓷制作的不易,也由衷地为师傅们的辛勤工作竖起大拇指。而这几个工序原本是要分别在配釉车间和烧制车间进行,但由于此次订单不多,所有上釉和釉烧便集中在烧制车间进行了。

新的一批陶坯进窑后,师傅们今天的主要工作已基本完成。我们也有机会同“莉华陶瓷制作中心”的第一负责人莉华阿姨聊聊厂子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这个厂子是我父亲在上个世纪时独自一人办起来的,发展到我这一代手里,整个厂子也就十来个人,雇佣的工人全部算上的话有十七八个,其余的全是我们这个家族的人。我干这一行已经三十年了,最年轻的是我侄子,也是我的徒弟,他才二十来岁,十二岁的时候就跟着我学了。我们一年中几乎没有节假日,周末的时候最忙,单子会比平常多一些。订单主要是来自一些收藏爱好者和饭店之类。我们的产量也不大,一年下来也就几千来件,人均月薪最低的两千,最高的也就五千左右。”

“作为咱们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咱们当地政府对咱们这儿有什么资助政策吗?”我们问莉华阿姨。“有,我们现在就是主要靠着政府的资助才能支撑下去。咱们制作出来的彩陶件件都是纯手工,件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批量生产的话就没有这个价值了。我们也想扩大规模,但是一来这个工作年复一年地干下来的确是十分枯燥的,二来工作辛苦盈利又少,也没有什么投资商。就连当地人也有很多不知道我们这里。也有外地的学徒过来学习的,我们都是全程免费教的。来的人起初觉得还挺新鲜,但是顶多坚持一个月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一个个又回去了。我现在也很担心咱们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没有继承人,以后就渐渐地失传了。我们生活在这小县城里,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知道怎么把我们祖辈传下来的彩陶文化发扬光大。现在也就是每年参加咱们国家的各种展会,尽量地走出去,争取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彩陶。”说到这里,莉华阿姨有一些无奈。而我们勤助的队员对莉华阿姨和其他师傅们感到敬佩的同时,也少不了担忧。敬佩的是师傅们为了将祖辈手艺传承下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担忧的是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这些崇高的民间艺人们。我们对莉华阿姨许诺说一定会多发微博多发朋友圈对他们的彩陶进行宣传,为扩大界首彩陶的知名度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莉华阿姨听了很高兴。然而我们也深知我们的力量之渺小,深知界首彩陶要好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各界人士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度,付出更多的努力。

界首彩陶只是我们国家无数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缩影。手艺活不赚钱,没人愿意来学,只有家族一代代地继承,而家族继承人无疑也会越来越少。缺乏投资商,没有资金,无法扩大规模,增加销路,没有销路也就谈不到盈利,不盈利则没有什么人愿意学习愿意投资,就这样形成了死循环。“咱们这里连宿舍也没有。这个厂子的几排平房还是我父亲创办之初建的,到现在一直也没换过地方,我们也想找个好点的地方新建个厂子,再建几间宿舍,这样要是以后又有学徒来了好歹有个住的地方,不用跑那么远到城镇去住。但是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资金。现在的厂子比以前还要小一点,前些日子拓宽公路,我们的厂子也被拆了一大半。”莉华阿姨说。


                     延安路勤工助学中心 马宁泊

                                        2015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