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之美首次接触
为芦笙助力蓄势待发
经过昨天的车马劳累之后,昨夜队员难得的有一晚美梦,这也是到达通道的第一晚,都有些许不适,也都明白这只是短暂的歇息,更多的是兴奋。一夜过后,昨日的劳累全部被我们给忘掉,精神饱满的感受通道县比疲倦不堪的通道县带来了更多的想法。
一大早,我们按照之前商定好的计划,先行来到当地文化局询问相关信息,很巧的是,我们团队得到了当地的一位美丽的姐姐的帮助,在她的帮助下,我们很顺利的找到了文化局,并且很文化局的梁主任取得了联系。在和梁主任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了文化传承人杨枝光先生的一些具体情况,包括如何前往他的住处之类的信息,也在文化局办公室的热情款待之后很开心的回到酒店着手下一准备。
我们由梁主任口中得知附近有一个不错的文化基地,并且有懂得如何制作芦笙的传统艺人坐镇,所以按照之前的决定,下午我们决定前往这个基地。随后我们在当地的美丽的姐姐的带领下,找到了这个基地,但是并不巧的是,这位和杨枝光先生同村的传统艺人于昨日回村采购制作芦笙的重要材料,不在馆内。幸好的是,我们有一个愿意帮助我们的姐姐,她帮我们联系了这位艺人,也从她口中我们得知上述事实,特此在这里对这位姐姐表示感谢。
眼见今日采访芦笙的制作基地不成,我们于是在这位姐姐的带领下游览了一下芦笙基地旁边的文艺表演广场,由于时间上属于下午,太阳还是比较毒辣的,我们感受了一下侗族建筑的风采,以及见识了一个如罗马斗兽场的表演广场后,决定走访一下周边的当地人。
我们先是在这个广场旁找到了几位在乘凉的阿姨,阿姨也很配合的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她说她对芦笙的认知不够,也就觉得这侗族的服装,这芦笙的音乐很吸引她,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去传承芦笙的决心。随后我们前往当地的汽车站,询问可以前往杨枝光先生村的车次以及发运时间,也是这段时间内,我们遇见了几位刚报完名的本地高一新生,并且在她们的帮助下,我们又得到了几份珍贵的调查资料。得知了发运时间表后,我们当即开了小会,决定了明天的计划。
我们抱有对明天的期待,遂入睡。
心得体会
湖南风土湘怀人情
我喜欢这个地方,当我第一次见到这里的云,这里的山,这里的人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以前那些我不敢相信的场景,山泉绕着村落,炊烟托起晨霭,那些背着笼篓地走着的人,谦卑地护着大山的赠予,他们的目光见识过每一棵树木,脚步丈量过每一个山坡,他们知道从山顶走到山下要多久,知道哪座桥下又长出了新的花,也知道自己的脚步必须快过夕阳的流逝,除此之外,他们无须担心更多,因为大山会拥他们入怀,一如母亲哄着自己的儿子入睡,一把将黑夜挡在臂弯之外,让那些遥远的狼嚎变为小孩子也能笑着吟出的童谣。
——王傲
文化中心 寻梦芦笙
今天,8月30号,是社会实践的第二天,主要活动是到通道县发放芦笙文化调查问卷。
发放调查问卷的地点是通道县最著名的文化广场,由于天气十分炎热,所以广场上基本没有什么人,但大家的热情都十分高涨。第一份的调查问卷是广场小卖部的阿姨填的,她填的时候感觉十分不好意思,但却十分的认真。之后我们让广场周边的几位阿姨填了四五份问卷。
芦笙虽美,但生存不易。在发放芦笙文化现状调查表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多数人热爱芦笙,但却没有意识到芦笙文化正在逐渐衰退,这令人感到十分心痛和惋惜。希望这份调查问卷可以唤醒人们保护和传承芦笙文化的意识,使得优美的芦笙歌曲仍能在未来响起。
——苗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