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基地,芦笙再续
--材料学院“东华助力湘怀通道,芦笙嘹亮侗族万家”
赴湖南怀化实践团
今天是实践第六天,我们继续探访芦笙。伴着晴朗炎热的天气,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通道县的芦笙制作基地。这个基地在通道县内的萨岁文化表演广场的旁边,另一边靠近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经过十多分钟的步行,我们到达了这个基地。
进入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已经制作完成的芦笙,这些芦笙有高两米左右的,也有几十厘米的,都已整齐的摆放好。一面墙贴着与墙面一样大的一张画有侗族古村寨的油画,给这个基地增添了更多的侗族特色。然后是地上的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一根根竹竿 ,和杨枝光爷爷家不同的是,这个基地有许多现代化的制作机器,芦笙一部分的制作要借助这些工具来完成。这里有一些工作人员正在制作芦笙的各个部分的零件,我们很快的找到了这个基地的负责人――杨先生,并在小姐姐的帮助下,开始了对他的采访。在采访时,几个队员发现了另一些制作完成的芦笙,这些芦笙和其他芦笙结构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这部分芦笙多了一些装饰物,使它们看起来更加漂亮。面对这些漂亮的芦笙,几个队员完全没有了抵抗力,在征得工作人员的同意后,他们开始尝试着吹芦笙。大家吹了几下便调侃到,之前听杨爷爷吹芦笙感觉是一种享受,而现在我们一吹就变成了噪音。但是,不得不说,芦笙的声音是十分特别的。在这个基地我们还发现在墙上贴着一些警示工作人员的条例,也许正是因为制作人对制作芦笙的严格要求,才会有那么多品质过硬的芦笙供人们赏玩。在采访的时候,其他工作人员也在不停的做着手中的工作,完全没有受到影响,他们对芦笙制作的投入就是对芦笙的最大的尊重吧。
采访完成之后,大家一起和杨师傅以及他的徒弟以一排芦笙为背景拍了合照,随着和杨师傅的告别,伴着夕阳,我们走在回宾馆的路上,一天的任务结束了,到耳边依旧回荡着芦笙优美的乐声。
随着今天的结束,我们此次社会实践对芦笙的调查这部分就告一段落了。芦笙是侗族的特色文化,更是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呼吁更多人保护芦笙,将它继续传承下去。明天我们将继续我们的实践之旅,一起期待吧!
队员心得:
音符美好,侗族热情
我们今天下午到了通道侗族自治县萨岁广场,见到了芦笙制作人--杨师傅。我们进去的时候杨师傅和他的徒弟正在制作芦笙,而且今天通道县的记者也来了,所以我们让她帮忙拍了视频。这个木头制作的工作坊里,放置着许多的芦笙,有近两米的芦笙,单独一个人拿不动,也有小巧的可以很轻巧的拿在手里吹。
在获得了杨师傅的同意之后,我们一行人拿起了芦笙开始试着吹了起来。可是看着师傅们吹的很容易,我们却只吹出了三个音符,看来还是不容易的。
芦笙的音符很美,师傅们也很可爱。
--杨蓬
芦笙探究撒岁之旅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在一个炎热的天气下,来到这样一个神圣的殿堂,虽然之前就有来过撒岁广场,但是杨先生没在,我们不得不选择今天来,我们带着对芦笙的无限憧憬来到撒岁广场,听闻了杨先生对芦笙制作工艺的一系列讲述,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学不好制作芦笙,因为这真的是需要时间的来沉淀的,也是因此,我懂得他们作为文化传承人的难得可贵,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到这个芦笙的殿堂,学习芦笙文化,懂得如何去制作芦笙,懂得如何传承芦笙文化,紧接着弘扬国家的传统文化。
--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