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纺织学院阳光服务队巴金故居活动通讯稿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7-11-27   浏览次数:170

先生的自省

今天是十月三十一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志愿者如期来到了巴金故居——这个令万千文学爱好者神往的地方。

巴金先生原名李尧堂,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他在1955年9月与家人迁入并定居在位于武康路113号的这所住宅里,这所住宅由一座主楼、两座辅楼和花园组成。故居始建于1923年,为花园住宅,曾作为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巴金先生在此生活半个多世纪,在这里,巴金先生创作了《团圆》《随想录》等众多作品,在这里,主人一家留下无数欢快的笑声,在这里,宾朋谈笑间翻开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这是巴金的家,也是“把心交给读者”的精神家园。

一走进巴金故居,志愿者就觉着这就是文人的乐园,阳光大树青青草地,微风蝴蝶阵阵花香,还有猫咪在院子里晒太阳。志愿者今天的工作是维持展厅秩序,禁止拍照喧哗禁止游客越过护栏进入展区内。虽然是工作日,但是仍然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绝大数游客都能遵守展馆规则,还有很多游客尤其是外国友人会在和志愿者对视时微笑点头示意,志愿者觉着很感动,也不得不感慨一些外国人的素质真的很高。有的游客走马观花地一看,有的游客则细细端详,还不时会提出问题询问志愿者,得益于之前的服务经验与老师讲解,大多数问题志愿者都能给出令游客满意的答案,不过还是有少部分细节不大了解,希望日后能够多做功课,争取每一个问题都能游刃有余的回答。

有的游客对巴金先生的生平和那个时代的历史非常了解,和志愿者津津有味的聊了起来,志愿者得以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这位游客向志愿者说,巴金先生最令她感到敬佩的就是先生具有可贵的自我反省的精神,这在《随想录》中有体现出来。很多文革时受迫害的文人在得到平反后都在讲自己有多么委屈,只有先生,他想到自己以前也用别人文革时对自己的方式对待过别人,批判过别人。这真的非常可贵。

先生作为一个具有如此高地位的名作家,尚能如此自省,年轻一代人真是差的很远,要向先生学习。

撰写人:马琦

日期: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