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征文选登::感之于行,报之以善(管理学院 陈莎莎)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8-04-23   浏览次数:1062


时光漫漫,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雷锋一直充盈着我们的生活。那是咿呀学语时缠着姥爷讲的雷锋助人的故事;是孩童懵懂时集体吟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是青春时幡然醒悟的志愿之心。慈善不是没人,但总会少人。这是一个关于“感之于行,报之以善”的故事,在自己过去的岁月里,这些事迹曾深深激励我,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佛法有云:“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有始有终的。普天之下,众生云集,天地万物皆属灵性使然,自有轮回之律。”世间万物有因有果,有始有终,自然轮回。我相信从事志愿慈善也是这样的道理。就像那儿时的雷锋,他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志愿服务的精神,雷锋佳事人人相传,雷锋精神代代流传,似那心中的启明灯永远明亮,似那燃烧不止的火炬在每个人手里传递借力。而我也正是被这样的精神感染着,学习着。

曾记得那是一个中秋佳节的前夕,十五岁的我们站在人山人海的车站站台前,望着迟迟不来的汽车,心生急躁。等待将近两三个小时,车身才望见影。晚上八点的光景,每个人都期望能搭上这个晚到的车回家。或许还是低估了急躁时人的压力,每个人都像饿狼见了食,扑上去,挤进去,往前冲。可是,依稀能看见在队伍的中央是一位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妇女和两位年迈的老人。他们无力挣扎,想后退却被队伍推着往前走。燥乱中,站台前扫满了送礼的苹果和橘子,带着谩骂声和哭声的队伍就这么以一种畸形的形状前进着……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和挫败,身边的同学还在喊着“等等,前面还有孩子和老人!”站台前维护秩序的志愿者们还在压着身后因为狂躁而愤怒的人群,人人都想挤进去,及时他们知道这并不是最后一班。当我们坐在车里时,身边的人都哭了,为这处境,也为这人心。汽车转身的那刹那,我依稀看见穿着红马甲的他们还在坚持着,为了这个社会能更加美好。我从心里肃然起敬,我想也是在那个时刻我立下了当志愿者的誓言,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像社会传递正能量,将这助人为乐和志愿慈善的雷锋精神传递下去。

其实,在我读中学的时候,人间的“真善美”有很多,世俗的认知并不能泯没人们心中的雷锋精神。还记得独自提着行李回家时,路人的那句“小姑娘,我帮你拿吧”;严冬衣薄时,陌生的家长们说“你衣服咋穿的这么少,快进我车里躲躲,等公交车来再出去”;生病打针时,护士的一句“你一个人打针打这么久,饿不饿,想不想喝粥”。这些人或许并没有将志愿看成一种信仰,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温情,像冬日里的暖阳,暖得我流下泪来。如果更加深刻地说,可能这就是十九大讲述的人文关怀。

进入大学以后,当我听到辅导员远赴青海支教的故事,当我看见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参加志愿者活动,那时候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去成为一名志愿者,将雷锋精神付诸于实践。

书中说:“力是相互作用的。”从事志愿活动也是如此,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世博会中国馆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志愿活动,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处事大方得体,是中国馆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我会遇见一些陌生人,当他们看见我胸前挂着的志愿者牌,会停下脚步,说声谢谢,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已经将雷锋精神感染给他。后期我还参加了K11美术馆的引导接待和宋庆龄陵园的讲解活动,去帮助人们了解烈士壮举,培养家国情怀。如果我的行为能让他们感受到一丝丝志愿者精神,那么我的任何行为都是有意义的。

以支教致青春,是我迫切想干的事。如果说场馆类活动志愿者带给社会更多的是城市形象,那么辅导学生学习则是在无人知的角落默默努力。这是个远比做场馆类活动更为浩大的工程,在与这些外来子女的沟通中,作为志愿者,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眼光。让他们相信世界很大,等着他们去探索;社会很美好,不只是利益熏心。窄小的房间缩小了他们的眼光,也浇灭了他们的梦想。我相信自己的坚持小朋友们会感受到,相信自己的热情能鼓舞更多的人去帮助他们。

雷锋曾说:“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不愿这一生平平淡淡,品之无味;我不愿碌碌无为,不能贡献社会。因为我相信事在人为,我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常怀志愿之心,永携雷锋精神;我期望在心中筑立一座道德的不朽丰碑,念及他人,无私奉献。


管理学院 陈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