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中心,探寻资助——东华大学赴河南开封社会实践团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8-07-30   浏览次数:213

深入中心,探寻资助

——东华大学赴河南开封社会实践团

教育,是兴国的根本大业,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近年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努力保障每位学子的大学梦。为此,国家大力实施了一系列助学资助政策,力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都能够上大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同学不甚了解具体的资助助学政策,甚至因此在高昂的学费生活费面前错失上大学的机会。实践活动旨在尽团队的努力,来帮助更多的准大学生们解疑答惑,普及资助知识,顺利办理助学项目。

实践团队的原定计划是深入资助中心和政府,全面了解一下资助政策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施情况,并志愿服务帮助指导参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准新生们了解和办理相关证明等,以尽我们的绵薄之力。但是由于高考志愿录取情况不同地区的差异,当地具体的录取情况还未出,生源地助学贷款也暂未开展,所以经前期确定情况和团队商讨之后,团队主要进行资助中心的走访和详细实施情况的了解、交流,并尽力提供我们的帮助和建议。

上午八时,实践团队成员在住处集合,向朱仙镇资助中心步行出发,来到朱仙镇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实践团,并把团队成员们带领到了资助中心办公室。团队和资助中心的刘主任对接之后,便对朱仙镇的相关资助政策进行了具体了解。首先了解到朱仙镇的教育比较落后,镇上的学校最高只开办到初中,镇上的孩子们本就上学艰苦,到了市里的高中后更是艰难,所以镇上的升学率普遍比较低,而且由于通信和网络的不普及,很多村里的家庭对于资助政策了解不多,而对于生源地助学贷款也不太知道。刘主任表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和希望,国家对于资助学生十分重视,也在尽力让村镇里有更多的大学生,但解决问题的实际实施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甚至撑不到高考就放弃外出打工。这次实践团队的目的正符合了镇里想要发展解决问题的方向,也给了他们的工作极大的鼓舞。实践团队和刘主任等人从镇上的情况谈起,到放眼当今社会的发展,也谈了很多新技术、新政策、新方向,最后回到资助工作的开展上,双方都信心满满,充满干劲。“我们正在努力普查每一户,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一一针对性地实施资助政策,保障政策的落实。我们希望让镇上、村里的每个可能上大学的孩子都不因钱的问题而失去上大学的好机会。也很感谢你们的到来,对我们当地资助工作的关心和了解,以及一些新技术、新政策、新方向的普及和讲解!”刘主任在我们即将离开时说到。

这次的资助中心之行,虽然没有和准大学生们进行交流,但也收获颇丰。团队成员进一步意识到,资助工作的开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非一人一队可以践行,它需要的,还有我们大家的传播和宣传,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而团队成员也在回去之后集合开了小会,对如何更好地帮助朱仙镇上的资助工作开展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并将意见持续和资助中心的联系人进行沟通。团队成员相信,通过大家的持续努力,朱仙镇未来的栋梁一定节节拔起。

(管理学院/赵娱慧)


资助落实,实地探访

今天我们来到朱仙镇资助中心,对当地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做了了解。刘主任对我们说:“目前当地人对于资助政策了解不是太多,还是会有很多同学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进入社会打工。”

但是刘主任说:"不可否认的是,党和国家非常关心未成年学生的成长,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优秀的贫困学生提供了额度很大的国家助学金,这为贫困学生清扫了学习知识、创造人生道路上的障碍。"

国家助学金政策意义深远,它为贫困学生带来了新的憧憬与向往,为发展提供了新一轮的机会,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而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能够了解到更多贫困学生的需求,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业。

(管理学院/牟瑾蕊)

扶贫资助,促进发展

今天我们团队走访了开封市朱仙镇资助中心和镇政府,询问有关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情况以及了解当地居民对于国家资助政策的需求情况。我们了解到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的一项惠民政策,这个新体系中包括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对于村镇的居民来说,国家的资助政策是很有效用的。国家资助政策的确帮助了不少的贫困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它使许多偏远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安稳地坐在教室,学习知识,让他们从书本中学到了许多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满足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开拓了他们探索的视野。国家的各种资助,如:生源地贷款、师范生补贴、贫困生助学金。这些政策的帮助,又进一步让他们体会到了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使他们更有动力去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为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管理学院/邱荣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