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念,化以为行
——东华大学赴河南开封社会实践团
在完成了昨日博物馆劳累但令人欣慰的志愿服务后,经过夜间短暂的休息调整,今天一早,团队又开始了新的行程——前往专业的木版年画店进行亲身制作木版年画的体验。
清晨八点的木版年画一条街上,许多著名的老字号店家仍旧紧掩门户,丝毫没有要开张的迹象,只有一两家新生的小店开着。年画一条街作为交通要地,紧邻河道,但街上行人稀疏,只有一两位乘凉的老人坐在那,静静望着河边,仿佛这里一直如此平静。偶尔街上会有车辆引擎的轰鸣声,但车辆无一不是疾驰而过,没有一点要停留的痕迹,快速地驶向街道的尽头,转入相比于此更加热闹的商业街。
在等待对接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上门拜访了附近的居民,向他们询问了对国家资助学生政策的了解情况。团队成员们初步发现,虽然该城镇有近三分之一的回民,按理说国家资助力度会更大,但多数居民对资助政策并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由此可见,对国家的资助政策宣传需要更加重视且加大力度。这也令成员们对这次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一步认识。
九点左右,一辆老人代步车缓缓地停在了天成老店的门口。从小巧的车厢内走出来的是一位年过古稀,但上半身仍旧健壮老人——朱仙镇木版年画大师尹国全老先生。在这位大师级人物和他孙子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亲身体验了天成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从拓印的手法到力度的控制,虽然短短几小时,但成员们都感受到了看似简单的木版版画,其技艺却是要求极高,难以复制的。体验过后,经过与大师简单的沟通,他答应帮我们免费用木版年画的技艺制作东华大学的校徽,展现出了一代大师的风范和河南人民的热情。
下午,经过长时间的步行,团队成员们来到了启封故居旁的曹家老店的工作室内。体验了新时代木版年画工作者制作过程。老人曹新年是一位掌握国画和版画双向技能的师傅,这让他创作的木版年画比同行更具优势。成员们在这里体验和老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木版年画与现代品牌结合的现状,重燃起了对木版年画再发展的信心。
今天,成员们虽体验了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但这手艺背后的故事我们却不曾真正了解过,他们经历了何种的艰难困苦才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都不得而知。明天,我们将在今天体验的基础之上,与各位手艺人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去探寻他们的过去与未来。




队员心得
之前只是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了一下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其实也没有特别强烈的什么想法,这两天,算是真正地走近了木版年画,了解了它悠久的历史,品味到了它的艺术魅力,也为它如今的没落感到惋惜。
本社会实践团体玩,今天主要参观考查了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一条街,走访了天成老店、曹家老店、天義德老店,并对当地的居民与来此地的游客进行走访调查,感悟颇深。作为朱仙镇的特色文化产业,木版年画一条街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木版年画老店没有经过装修,风格与一般的杂货店相去无几,虽然我们仍被木版年画的古朴恢宏的艺术气息所震撼,但也着实为木版年画的经营情况感到惋惜。
本社会实践小队有幸在天成老店与曹家老店体验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看着传承了几千年,也历经坎坷的非物质遗产跃然纸上,不禁为中华文化的恢宏灿烂而感到骄傲。
据今天的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现木版年画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我们真心希望通过我们的社会实践之行可以让木版年画的现状得到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好的传承。我们本次的主要任务还是宣传资助政策,但通过本次木版年画的考查,相信可以让我们资助政策的宣传之行更深入人心。
(管理学院/杨淑婷)
今天终于见到了一直期待的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伊国全老先生和曹新年先生,上午有幸参观了天成老店,亲身经历了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在天成老店第七代传承人的认真教授下,我有幸亲自尝试了木板年画的拓印过程,看起来很简单的动作但我们却要学很长很长时间才稍微可以做成,欣喜又激动。下午去曹家老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年画风格,既有水浒传中的传奇人物还有十二生肖中的各种画像,非常震撼!但是震撼的同时也不免感到惋惜。如此精彩绝伦的年画却处在没落甚至失传的边缘,听到两位老人的亲述,尴尬万千,他们口中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创新非遗文化,
传承怎么创新?没有文物实体,又如何称得上非遗文化,两位老人年龄都已经很大了,但提到木板年画的传承问题,每个人都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却又充满的无奈,千言万语划为那一幕幕失落的眼神,我们为身为大学生却难以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而感到羞愧,年画的传承是个重头戏,只有社会,企业,民间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做到最好,让文化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管理学院/雷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