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版画,资助梦想——东华大学赴河南开封社会实践团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8-07-30   浏览次数:207

传承版画,资助梦想

 ——东华大学赴河南开封社会实践团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朱仙镇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缩影。近年来国家对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十分重视,实行了许多有助于木版年画的传承的政策,加大了对木版年画传承人的资助与支持,同时也不断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但木版年画的传承情况仍不容乐观。

据调查,朱仙镇的居民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回族的同胞,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当地交通不便,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对本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较为欢迎。当地的学生十分需要国家资助政策的支持,但当地人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却很少,需要团队进行有效地宣传。

社会实践团队旨在帮助朱仙镇木版年画更好地传承下去,但也希望在充分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后能结合当地特色,更好地宣传国家与学校资助政策,使资助政策更加深入人心。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国家对当地学生的资助有利于培养当地优秀的新青年,从根本上使当地脱贫致富,而本社会实践团队也不忘资助政策的这一内涵,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帮助木版年画更好地传承,从而为当地的脱贫致富献上绵薄之力。

通过昨天一天的走访调查与体验,本社会实践团队获得了一些有效的一手资料,再经过本社会实践团队内部成员的讨论,本社会实践团队也对如何将木版年画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有了一定的见解与心得体会。今天,主要是采访尹国全与曹新年两位木版年画传承人,再深入探讨木版年画的传承问题,同时与两位传承人分享本社会实践团队所获的资料,同时给予两位传承人一些建议。

本社会实践团队首先访问了尹国全老先生,老先生虽然已达72岁高龄,但有很多关于木版年画的传承的见解却十分前卫与开明。老先生也未受过高等教育,但却有老艺术家的儒雅风度,也不失乡村老人的朴实。老先生认为,要想将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首先要将原汁原味的木版年画技艺与成品保护好,让后人有可参鉴可瞻仰的木版年画艺术。同时,对于木版年画的创新问题,老先生十分支持让新时代的木版年画艺术家们进行创新,尤其鼓励让木版年画艺术走入大学课堂。老先生认为,让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更具文化气息,更具时代特色,更受高素质的人群的重视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而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状却让他痛心疾首,商业化十分严重,大多所谓的木版年画手艺人都自称其店为百年老店,但实质上却是“半路出家”,众人都在争夺木版年画传承人这一身份,而不是为了使木版年画更好地传承下去。对于团队本次来访,尹国全老先生表现出极大的欢迎,也希望成员们此行能让更多的学者关注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状。

曹新年先生的见解与尹国全先生相似,但曹新年先生更倾向于对木版年画进行创新,使之符合时代的潮流,更具当今的文化气息。本社会实践团队在曹新年先生的老店及工作作坊里也可以看到许多经过创新的木版年画作品。据曹先生介绍,他于今年五月份赴四川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活动,主要与我国的木版年画艺术家进行交流,探寻木版年画更好的传承方法。曹新年先生将最佳的传承方式概括为“传承与创新”,这一点本社会实践团队的全体成员都表示十分认同。曹新年先生也具有较为先进的传承思想,但苦于自己的渠道与知识面有限,无法通过个人的力量将这些想法落实。希望本社会实践团队的此次调研活动能引起社会相关组织的关注,使两位传承人的心愿达成。

据了解,两位传承人虽有国家政策的补贴与资助,但也都经历过经济拮据的时期。尹国全先生的孙子孙女们目前在镇上上初中,但其对国家的资助政策并不了解。曹新年先生有两位女儿,据曹先生介绍,早些年在大女儿上大学时几度支付不起女儿的学费,现二女儿在开封市上高中,曹先生一家对于国家的资助政策也并不了解。本社会实践团队也据此向两位传承人普及了我国的资助政策,请求两位传承人将国家的资助政策向身边的人宣传。

未来几天,本社会实践团队将全面开始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希望关于木版年画的调研资料可以让资助政策的宣传更具地方特色,使资助政策更深入人心。


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今天我们继续走入木版年画一条街,采访了天成老店尹国全老先生以及曹家老店曹新年先生,针对于木版年画如何去发展进行了讨论。

我们首先采访了尹国全老先生,老艺术家谈起年画的发展时情绪非常激动,非常关心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问题,对于木版年画发展缓慢的现状也非常的担忧,老先生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从事木版年画事业的经历,也着重指出,年画想要发展,既要传承、又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块国家非常重视,也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但是在基层,年画的保护工作没有落实好,对于年画传承人的保护也没有做好,现在市面上出售的年画都不是原汁原味的年画,更有甚者,一些商家用机器印制的画充当木版年画,降低成本来压价以提高自己的销量,而对于发展,老先生和我们前期的想法不谋而合,就是让木版年画走近大学,走近年轻人的视野里,通过课堂体验,讲座等等的形式让现在的大学生更加了解木版年画。

之后我们又赶到曹家老店,对曹新年先生进行采访,我们也看了很多曹先生的作品,发现很多有趣的创新成果,比如曹先生为必胜客、中国太平等企业做的宣传图,人物形象生动,又突出了宣传的主题;另外曹先生的工作坊中还有很多非常有意境的刻板,诗画结合,将国画的创作元素融入了木版年画的制作中,曹先生自己也提到,应该丰富年画的题材,让年画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审美而进步,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老祖宗的智慧传承下去。

通过对两位民间艺术家的采访,我们对于木版年画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想法,也希望通过本实践团队的宣传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管理学院/牟瑾蕊)

传承文韵,创新前行

经过之前的博物馆之行和实地的探访、体验,我们已经对木版年画有了超出字面的深刻理解,今天我们则主要对木版年画的多位传承人进行了探访和交流,与见证了木版年画的兴衰和一直坚持在一线的他们探讨木版年画适合的创新、应用和宣传方式,在此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保留木版年画这份技艺的强烈希冀、为传承这份文化所做出的努力。现在版画的创新主要有一些版面和形式的改变,也在尽量提高实用价值和意义,但老艺术家们表示,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大的力量和更多专业知识的帮助和支持,让这份文韵能在我们新一代的手中传递下去,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比如我们的服装专业可以应用木版年画的图案和风格,我们的版画的形式可以进一步改良等,大家畅谈甚欢,气氛热烈。在今天整个的专访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老传承人们的热情、淳朴和他们对版画的那份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也更坚定了我保护、传承、创新木版年画的信念!

(管理学院/赵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