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经典,传承文化——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赴湖南社会实践团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8-07-30   浏览次数:815

探访经典,传承文化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赴湖南社会实践团

715日早上,实践团成员仍身处K575次列车,经过一夜的休整,队员们的精神状态十分饱满,早早地起来整理行装,等待列车驶入邵阳站。

虽然火车晚点了一个小时,但实践团员的热情并没有削弱,在邵阳站拍摄了实践途中的第一张“全家福”。出了车站,队员一同前往住宿地寄存行李,并商讨今天的行程。随后一起去吃饭,乘车前往五峰铺镇。

到达五峰铺镇已是正午,为表达对此次走访的重视和对蒋老先生的尊敬,队员们一同为蒋先生挑选了一些水果和牛奶作为慰问品。队员们在蒋先生的带领下一起去了他的作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传承的教学基地。

大家一进作坊,就被扑面而来的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所包围和震撼。作坊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最原始状态的制作花布的工具。制作布浆的石碾,染布的大缸,晾布的竹竿,精心雕刻的刻板等等。

简单参观之后,蒋先生换上工作服,为实践团员介绍了从文化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蓝印花布的各项事宜,蒋先生说:没有文化的民族,就如同行尸走肉”,了队员们的深思。蒋先生还为大家介绍了蓝印花布的各种花样图案,它们来源于生活,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比如梅兰竹菊,年年有余等等。

随后蒋先生的女儿为实践团员展示了磨浆和印花两个步骤,并邀请队员们加入到制作过程中,效果很是不错,队员们也对制作蓝印花布这项传统手工艺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完之后实践团对蒋先生做了简单的采访。蒋先生很热情,在面对镜头时却有些拘谨,让人感到很亲切很可爱。蒋老在这项技艺上无疑是很专业的,对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早已烂熟于心,在回答队员提出的问题时也是丝毫不怯场,果然在谈论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时是最自信的。在回答机器制作与手工制作方面的问题时,蒋老一针见血的指出创新的重要性,也让队员们意识到了创新在各个方面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离别之际,实践团员与蒋良寿先生及其女儿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传承经典,沿袭传统文化,愿蓝印风采再次进入主流审美,重回“衣被天下”的盛况。(纺织学院/苏佳佳)

队员心得:

经历了十七个小时的火车,我们终于到了邵阳市,虽然邵阳的天气依旧炎热,但却抵挡不住我们进行时间的热情。在短暂的休整之后,我们组队前往非遗传承人蒋良寿先生的家里,蒋先生一家以及弟子早就在等我们过去,一进门蒋先生就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国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坐了一会蒋先生就带我们去了他的作坊,作坊不大,但却装着一个民族的根与魂。蒋先生很热情的在作坊里像我们展示了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精致的刻版-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等,代表着人民对生活美好的祝愿,我们与蒋先生一起制作刷浆用的材料,从开始到磨豆浆都最后的刷制,体验蓝印花布的来之不易。在蒋先生的指导下,队员们自己动手制作了蓝印花布-蝶恋花,亲自感受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

虽然今天天气炎热,还坐了很长时间的汽车,但是我的心情却十分激动,不仅仅因为见识到了邵阳的风土人情,更是因为第一次超近距离的了解了蓝印花布,接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以后回想起来也是难忘的一次经历。(外语学院/郝欣)

社会实践第一天,终于来到了蓝印花布传承人蒋良寿先生的住处,并参观了他的作坊。作坊虽小,意义无穷。在这间小小的作坊里,蒋良寿先生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文化的重要性——“我们民族即使有飞机大炮,但没有文仍然就好比行尸走肉。”同时他还向我们解释了蓝印花布之所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非’即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不是纯物质的一种遗留下来的文化,蓝印花布虽然是一种布料,但它实际上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结合。”通过蒋老先生的这一番话,使我们对于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愿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到传承,愿中华文化永垂不朽!(纺织学院/唐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