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三力达·寻蓝印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赴湖南实践团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8-07-30   浏览次数:586

访三力达·寻蓝印花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赴湖南实践团

716日,实践团全体成员在队长的带领下,前往三力达邵阳蓝印花工厂,对蓝印花布的工厂文化、制作流程、产品特色等进行了调研。

团队成员一进入三力达邵阳蓝印花工厂,文化长廊映入眼帘,将蓝印花布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给大家。蒋良寿先生作为蓝印花布传承人,其传承精神和蓝印花布在邵阳的历史象征展示在墙上,将会被邵阳人一代又一代铭记。

随后, 工厂的姜总与实践团会面,姜总非常欢迎实践团到工厂中学习和调研,发扬邵阳蓝印花布,并且带着实践团各成员到了蓝印花布的传承教学基地,在基地中,弥散着染料的浓烈味道,有两个工作人员正在镂空板上进行刮浆的工作,其方法与蒋良寿的基本一致,用她们的双手造出美丽的艺术。姜总介绍,邵阳蓝印花工厂的制作流程和方法与蒋良寿先生的基本一致,以黄豆、甜酒、石灰等为原材料,专制镂空板的图案印花,天然染料的色彩,成就了今日的蓝印花布,印染为其中最古朴的染布工艺。姜总一边做着介绍,实践队员们一边进行着调研,询问相关问题,了解有关制作流程,从中体会到蓝印花布的深层内涵。

实践团在姜总的带领下,又前往蓝印花布展厅,琳琅满目的作品让实践队员们大为惊叹,旗袍、西装、桌布、布鞋、工艺伞、扇子等无不体现蓝印花布的无限魅力,蓝印花布和生活用品完美结合,美观性和实用性兼具,花布的图案是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想象。在墙上挂着的一副清明上河图尤为引人注目,这幅作品总共用时一年零三个月,图上上色均匀,图案精致,没有娴熟的技艺和充足的时间几乎不能制造出。姜总介绍,旗袍、床上四件套订购最多。

参观完毕,实践队员对姜总进行采访。姜总说,蓝印花布的制作不能做到完全的机器工业化生产,有望做到半机器化生产,因为蓝印花布在一千年前创作之初,老祖辈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如果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传统工艺传承一千多年的重要因素。

活动结束后,姜总为实践团的实践盖上章子,然后一起合影留念。摄影,记录了有意义的活动,见证着实践队的成长。(纺织学院/滕婷)


队员心得:

队员心得:

716日上午,我们来到湖南三力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姜总不仅为我们耐心讲解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流程,还带我们参观工厂的成品展示厅。一走进展示厅,满厅的蓝印工艺品映入眼帘,旗袍,折扇,工艺伞,最令人赞叹的是一副“清明上河图”图案的展示布,看到这块布我们就已经赞叹不已,一听说这是刻板师傅花费一年有余,耗费大量心血制成的,我们对这项工艺的传承产生了更多的崇敬。女生们尤其喜爱里面的旗袍,复古韵味十足,蓝印成品都十分漂亮,我觉得未来蓝印花布肯定能愈发受市场的喜爱(纺织学院/李梦恬)


今天早上七点钟我们准时起床,一起出发,准备前往邵阳南站坐快速大巴去往三力达工厂,参观与调研蓝印花布。虽然今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但是大家并不觉得辛苦,因为我们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圆满完成这次调研蓝印花布的任务,在实践中真正地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与过程,了解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

经过了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三力达有限公司,并与公司的姜总会面。姜总十分和蔼可亲,带我们参观了工厂的整个工艺流程,详细为我们解读了每个工艺流程的步骤,工艺中每个流程中所用到的原料的来源,与制作过程。参观完工厂的工艺流程之后,姜总带我们还参观了蓝印花布的实践教学基地,里面有许多蓝印花布的成品,其中最让我惊艳的是由九张图画九张蓝印花布所组成的《清明上河图》。姜总说这幅《清明上河图》,耗时一年零三个月才完工,是他们厂里最拿得出手的杰作。要是没有坚韧的毅力与精湛的工艺,这《清明上河图》何以完成?

蓝印花布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的震撼,还有的是传统劳动人民辛苦工作的结晶,他们为做衣服印板儿努力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毅力让我不禁钦佩。(材料学院/付鹏宇)

图片名称:实践团队参观三力达文化长廊

图片名称:三力达工人演示蓝印花布刮浆过程

图片名称:姜总为实践团队讲解蓝印花布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