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麻城,寄放孝慈——东华大学信息学院赴湖北暑期社会实践团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8-07-30   浏览次数:231

寻根麻城,寄放孝慈

——东华大学信息学院赴湖北暑期社会实践团

炙烤模式依旧,但持续的高温也挡不住实践团活动的脚步。九时许,实践团一行人在孝感乡寻根联络处主任、鼓楼办事处孝感乡党支部书记刘明西先生的指引下来到了麻城古孝感乡都旧址,开始了本次特别活动。

简单寒暄后,刘先生就引领着队员开始了活动。村支部门口,一条移民文化长廊从移民历史源头——元末明初,走到众多移民后裔在麻城成功寻根的今天。指示着宣传板,刘明西先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热心细致地为实践团成员们讲解着从元末明初伊始的移民浪潮及其背景、过程。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由于战乱等原因,先祖们纷纷以孝感乡为集散地和中转地,迁移至川、蜀、渝等地,也有部分先祖在迁徙途中安顿下来,如在今孝感市等地。随后展示出的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风采也让人感慨,上到耄耋老人,下至替父寻根的大学生,都因为一个信念聚集于此。

随后,十点左右,刘明西先生带领实践团成员们参观孝感乡的村史馆,用实物、真迹来佐证这一大移民史。在寻根接待办公室,刘明西先生就他帮助寻根人认祖这一经历的感悟与心得与队员们进行了分享。他不无感慨地讲到,年少时常有人到此寻根,但却因时过境迁而线索寥寥,很多人无果而归,这些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激发了他的思考。在助人的实践中他渐渐累积知识,成为寻根专家,这为他日后在助人寻到在孝感乡的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麻城经济、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问题也同时存在着,一方面是经济上无援助、一方面是工作交接上后继无人,让人唏嘘。但刘先生乐观地表示“那只能再慢慢找呗”。实践团在此也祝愿他早日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吃过午饭并休息后,下午两点多,实践团来到刘先生的办公室——麻城孝感乡寻根联络处,在这里,刘先生展示了他满放族谱的书架以及寻根资料库的部分内容,还为队员详细地解说了寻根的过程。从联系到刘先生到成功寻到祖籍,最长的时间阵线拉了20年,而总的成功率大约为30%,可以看出这项工作过程繁琐,而结果未知,寻根人的乡土情结令人敬佩。最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两年一届的祭祖大典的举办地——孝感乡文化园。这是市政府建设的带有许多移民、寻根元素的文化公园,从雕塑、建筑、展品、装饰品中,这一段移民历史的盛大可见一斑,相信这里对于寻根人来说,也是寄放根族情结的一个好去处。

作为一个针对当地移民、寻根问祖这一文化现象的特别活动,实践团成员均感悟颇深,内心的乡土情结也到了激发。正如刘明西先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找到了自己的祖先,也就找到了爱国的理由”,文化自信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乡土文化的教育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