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大使乡村行||研习非遗,传承文明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9-07-14   浏览次数:626

研习非遗,传承文明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赴山西省晋中市实践团



    201976日上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赴山西省晋中市实践团来到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情况。同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和顺县巧英民间绣艺中心,对牵绣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白巧英进行深入了解。


实践团成员与文化中心人员合照


上午九时许,实践团成员步行抵达和顺县文化中心。文化馆高长红馆长、文旅局王向东局长等人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进入非遗展示厅后,方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和顺县各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顺刺绣、夫子岭弦腔、凤台小戏、跑莲灯等。


讲解结束后,实践团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向高长红馆长提出疑问。高长红馆长多年致力于群众文化工作和本土民间文艺的挖掘整理传承,非遗工作亦是由其负责。面对提问,高长红馆长首先讲述他为申遗奔波的经历,而后说明他进行的工作:保护非遗传承人,并让他们走出去以扩大非遗项目知名度;举办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亲身参与。但在如何将非遗与扶贫相结合这一事情上高长红馆长却颇为遗憾:“有这个打算,但很难。”拿刺绣举例,他本有意愿推动和顺刺绣与公司农户间的联系,利用妇女剩余劳动力创造价值,但由于硬质绣质朴粗犷的特点,刺绣产品不被市场主流接受,同时因为手工的局限性,难形成产业链扩大生产。让高馆长更为遗憾的则是传承问题,传承人年龄大,年轻人不愿学,如夫子岭弦腔、凤台小戏这般的地方特色小戏种,常常陷入失传的困境。


实践团队长采访高长红馆长


下午两点,实践团于约定时间来到巧英民间绣艺中心。白巧英是和顺县牵绣、组合立体绣创始人,由祖辈传承牵绣技艺“第八代传人”。多年来,和顺县巧英民间绣艺中心以创新民间牵绣艺术为宗旨,不断加大研发力度,现已开发出割绣、漏边绣、彩绣、贴绣、布艺等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受到广大工艺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青睐。

绣艺中心人员进行牵绣制作

实践团成员到达时,白巧英正在教学简单的牵绣技艺,绣艺中心内另有十数名年长女性忙碌。见到实践团到来,她友好地接待成员们并就一些作品进行简单介绍。


谈及“牵绣”始末,白巧英亦是感慨万千。从最初的母女三人到现今几百人,其中艰辛可见一斑。为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她大胆研新创发,成功注册“太行牵绣”“喜桥会”商标为和顺刺绣弥补品牌空白,并研发多种制造工艺申请发明专利,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汗水。

白巧英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作品


面对“牵绣”的推广问题白巧英也不无遗憾。虽然她多次免费为县里妇女乡土工匠及贫困户集中培训,使她们的技术提高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县刺绣文化的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但难吸收年轻血液,路仍旧很长。“牵绣”在山西知名度高,在其他地区则名声不显。目前销售渠道有限,产品较难推广。


针对和顺县当地众多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实践团也积极地与相关负责人共同商讨其改善方案,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到当地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使非遗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并与此同时,助力非遗发展,从而推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实践团成员作为青年一代,希望可以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国家的扶贫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纺织学院 李玮祎


 


队员心声


 


    经过一夜休整,大家都精神饱满,不复前一日的疲惫。上午前往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下午拜访和顺县巧英民间艺术中心。和顺县虽小,历史渊源却颇厚,几度成为春秋战场,还是知名的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乡。从高馆长口中得知的部分非遗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感遗憾。夫子岭弦腔传承人中最年长的已达八十高龄,年轻的也接近耳顺,一想到还有许多如同夫子岭弦腔一样面对失传困境的非遗项目,不由心生感慨。


(纺织学院 张梦洁)


    今天上午我们来到了非遗传习所,经由方老师的讲述,了解了和顺县的文化历史,通过对高馆长的采访,了解了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下午我们来到了巧英民间艺术中心,看到了牵绣的制作,粗略了解了牵绣技艺,深知每件手工品的制作不易。回到旅店后,我一直在想有多少传统文化苦于断绝传承,又有多少传统文化于不经意间消失。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纺织学院 李玮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