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大使乡村行||走进扶贫车间,助力扶贫攻坚
发布人:陶俊清  发布时间:2019-07-24   浏览次数:910

走进扶贫车间,助力扶贫攻坚

 ——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慈善义工队赴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践团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用一般的脱贫方式只能短期有效,不能长远解决问题。什么样的脱贫方式才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让一些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而且还能脱走“等、靠、要”,迎来新希望呢?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的“扶贫车间”项目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这种方式从过去简单的送钱送牛羊到家,到现在的送工作到家门口,就业务农两不误,实实在在地激发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发挥“小车间”的大作用。

2019714日,实践团一行人来到了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庄乡精准扶贫就业基地。上午,团队与厂长会面后进入商水县巧媳妇工程产业车间——张庄乡铭磊服饰有限公司。张庄乡铭磊服饰有限公司与乡党委政府密切配合,积极响应上级产业扶贫精神,为帮助群众致富,大力实施巧媳妇工程,多次对留守妇女进行技术培训,带动河湾村及周边村庄贫困户每月预征收1600元左右,使困难群众通过参与巧媳妇工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实践团参观商水县巧媳妇工程产业车间

该车间以简单的服装制作为主,它的面积不大,整个服装制造厂包括一间生产车间,一间办公室,以及一个服装放置点,服装制造车间大约能容纳30个人和30台机器,这间小小的制作车间以中年妇女为主要劳动力,进行工人服装和学校校服等的制作。另外,实践团还向厂长了解了这些工人的基本家庭情况,这些中年妇女的家庭经济情况基本都比较困难,家中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老人都已经没有劳动能力。为了支撑整个家庭,家中的男丁外出打工,一年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回家跟家人团聚。这个服装制造厂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些家庭的经济困难状况,解决了实实在在的衣食问题。同时,实践团采访了一位正在工作的阿姨,阿姨说,这个扶贫车间不仅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还让他们得以陪伴自家孩子成长,让他们的童年更幸福。扶贫车间真正实现了“儿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

实践团与厂长交流工人孩子就学情况

   下午13:00,实践团前往商水冠立木业有限公司参观,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伞把、中棒、伞尾、多层板、家具、曲木、单层板、建筑模板的加工与销售,以及相关货物的进出口业务。实践团参观了伞把的制作工艺流程:先将木料切成长条,再切削成薄片,根据不同需要叠成不同的形状,用机器压实,切割,打磨,抛光:涂上一层薄薄的白色胶体,最后上漆,各种形状的伞柄制作就基本完成。工人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高效率地进行着生产工作。在简单问候厂长后,实践团采访了几个工人及其子女,询问他们子女的教育状况,向他们介绍了上大学的资助政策,消除了他们对于子女上大学的顾虑。实践团让工人们及时了解国家以及学校资助的优惠政策,清楚资助标准和申请流程,也为他们培养子女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及感恩意识助力。

实践团参观商水冠立木业有限公司

实践团此行让很多家庭困难的工人们了解到国家资助政策,消除了工人们在孩子上大学问题上的经济顾虑。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支持下,他们的孩子将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改变人生轨迹。

  实践团与商水冠立木业有限公司工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