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隘锁云川,盐津豆沙关
---哺乡国助、缘梦盐津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赴云南盐津实践宣讲团7.13通讯稿
2021年7月13日,哺乡国助、缘梦盐津-----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赴云南盐津实践宣讲团全部成员于晚上十点抵达盐津县。7月14日早晨,当阳光洒进宾馆时,哺乡国助、缘梦盐津实践团也开始了一天的实践之旅。
早晨8点,实践团从盐津车站乘车经大约半小时来到了盐津豆沙关,沿途的高山河流在炽热的阳光和蔚蓝天空的环抱下显得温柔而干脆。实践团沿着斑驳的石砌小道慢慢的了解这所山间城市中蕴含的历史文明。
实践团参观的第一处是僰人悬棺:这是在关河南岸悬崖绝壁的半腰间,距关河水面约60余米高处有一天然斜洞。实践团了解到洞内现存有悬棺9具11件。这些悬棺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据史料记载:僰人是夏朝遗民,商朝的战俘,骁勇善战、善骑射。周武王伐纣时,立下赫赫战功,武王封其首领为僰候。在今四川宜宾建“僰候国”。明朝末年,由于战乱和残酷镇压,僰人为了避祸,便纷纷迁徙他乡,隐姓埋名,与其他民族融合,最终便消失了只留下绝壁上的悬棺。临江的高岩之上,悬棺用不死的精神眷顾着这方生长于斯的土地,向人们诉说着僰人几世的风雨沧桑,他们耗尽一生仰望的千仞绝壁,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归宿。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用枕江而歌的方式向后人倾诉简单而又崇高的理想。
接着,实践团来到了石门关。石门关是隋唐年间建立的军事城堡,关口雄跨“古五尺道”上,宽约3米,高约5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中原入滇要道上的雄关险隘,为兵家必争之地。石门关旁还有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实践团了解到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封牟寻为南诏,途径石门关,为记其行,特摩崖题记。摩崖长44厘米,宽36厘米,共122字。这具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三大重要历史意义。
最后实践团步行了五尺道,这是现存约350米,宽1.7米,是保留得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的古驿道。公元前三世纪,李冰父子开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改修僰道为五尺道,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将其扩宽修筑,称“南夷道”。
雄关巍巍、激流磅礴,古道漫漫、美色迷离,数千往事亘古涌流,古道上的每一级石梯都是历史的链条,深深浅浅的马蹄印都是历史的展痕,撩人遐思。实践团通过豆沙关看到了乌蒙群山下盐津的不同之处,感受盐津自然历史的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明白盐津贫困的缘由,从而更加的了解盐津。实践团成员们一致认为资助政策的宣传对于盐津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实践团也将以饱满的热情与活力付与接下来的宣讲活动!

石门关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