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医圣祠,学中医史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河南南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实践团队开始首次实践活动。
南阳医圣祠,中华"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张仲景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著有传统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新冠疫情期间国家公布的《清肺排毒汤》由《伤寒杂病论》基础方化合而成。实践团成员来到南阳医圣祠,学习传统中医的发展史,了解医圣对中医发展做的贡献。
图片名称:“启征青年实践之旅,走访一渠南水之乡”——东华大学赴河南南阳社会实践团队员合影
上午9:00,实践团队来到医圣祠门口。大门正上方镶嵌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笔法苍劲,雄浑有力。步入大门迎面是巨幅大理石照壁,照壁上刻的是医圣张仲景传,实践团成员认真阅读医圣传记,对万世医圣的生平事迹有了一定了解。进入祠内,首先看到的是十大名医塑像:岐伯、扁鹊、华佗、王叔和、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坐中的是张仲景塑像,塑像面容严肃,似在深思。
图片名称:张仲景为百姓看病蜡像
实践团成员继续参观东西廊房,各长约百米,东廊为介绍张仲景一生学医求教、行医疗疾的仿汉画石刻百余幅。西廊为医圣林,介绍中国上溯至神农、黄帝,近到明、清的名医石刻画像113幅,向世人展示中国医学的发展史和为中医学作出卓著贡献的众多医学家,这也象征着中医学发展的悠久历史与来之不易。
在张仲景陵墓祭拜后,实践团来到第一间偏殿中,这里展示着“大国诺奖路”,详细的展示我国医学崛起夺奖,屹立世界高峰的艰难过程,令人心中不禁生出一股自豪感。两间偏殿分别陈列了张仲景的医药方,著作《伤寒杂病论》,这些医学典籍展示张仲景为中医做出的巨大贡献,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图片名称:实践团成员观“大国诺奖路”
医圣祠以其丰厚的医学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炎黄子孙的勤劳智慧。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拼搏精神,更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篇章。
在参观的最后,实践团全体成员来到一块刻有《医圣颂》的石碑前,整齐列队,朗诵《医圣颂》表达心中对医圣的敬意。
图片名称:实践团成员朗诵《医圣颂》
(机械学院/甘宗雨)
传承中医药文化,扬中华民族之精神
今天是我们实践团的第一天的活动,我们到达了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便长眠于此。我们追随总书记的步伐来到医圣祠,了解了“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做出的贡献。
我本来对中医药并没有特别深的概念,但随着逐步步入医圣祠,看着这一组极具东汉特色的建筑群,我仿佛穿越到东汉时期与张仲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在医圣祠我了解到,我国同疫病从未停止过,而在2020年我国经历了疫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下,我们并没有被困难所打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众志成城,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在这场战斗中,《伤寒杂病论》无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中医药独特的智慧,也让我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正是我们不断传承,才能让不仅仅是古老的中医药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在参观的最后,我们怀着极大的敬意齐声朗诵医圣颂,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将会更好地传承中医药学,并将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的精神延续下去。
(纺织学院/吴雨格)
走进中医圣地,探寻中医之美
夏天的早晨,闷热但又带着下过雨后独特的味道。走进中医圣地,探寻医学之美;社会实践的第一站我们走进了中华圣医张仲景的纪念地—医圣祠。走进恢宏威严的大门后,迎面而来的是巨大挺立的照壁,我们一起瞻仰了此照壁,感受良多。往后走便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亭台院落,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那座张仲景的雕像,望着他,我能感觉出他眼神中的坚定与睿智,不禁感叹他为了中华中医之路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用自己坚定的毅力让身处战火的黎民百姓免除病痛的折磨。医圣祠前院的左右两侧建有画廊,陈列着仲景先生的事迹史画等,最后我们还一起朗诵医圣颂,高昂嘹亮,一起去体会仲景先生的卓越贡献。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要学习他乐于奉献敢于开创先河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于心中。
(纺织学院/高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