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引领,优质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信息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优质服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全院教职工群策群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扎实细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本科生签约较多的单位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PFU上海计算机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日立信息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上海研发部、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印孚瑟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信息学院就业工作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一)深化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内涵,推动全员关心就业的氛围

1、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列为年度工作重中之重,强化各级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院长、书记亲自抓就业,建立领导小组,建立就业数据每周上报制度;学院院长、书记亲自带头走访重点企业。

2、就业工作做到以学生为本。学院主动调整教学课程安排,切实以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为根本,给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充裕时间。

3、倡导学院特色的就业文化。学院开展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征求毕业生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倡导在毕业生中形成紧抓机遇、追求卓越、敬业奉献的信息学院就业文化。

(二)打通人才培养工作链,努力拓展就业市场,增加信息供给量

1、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学院积极利用好教师和校友资源,与用人单位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安排大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2、党团组织畅通师生信息交流的渠道。学院在毕业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班级主要学生干部中成立就业信息志愿服务队,成立就业工作指导三级网络体系,即:学院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年级就业信息联络员——班级联络员,积极畅通老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渠道。

3、发挥校友作用提高就业信息有效率。学院加强与校友的联系,每年建立毕业生个人档案,并将学生的简历集中打包发给校友推荐单位,或者通过校友渠道及时获得就业信息,从而提高就业信息的有效率。

4、联合培养基地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学院与大唐电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研究所、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等单位成立“东华大学信息学院联合培养基地”,基地针对毕业生专业特点开展实习和就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

(三)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咨询,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

辅办已有五位老师取得了职业咨询师证书和心理咨询师证书,1位老师获得创业咨询师证书。在此基础上,学院建立就业咨询工作组,实行日常接待制度,通过一对一咨询,点对点帮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学院还给每位毕业生家长寄出一封信,加强与毕业生家长的联系。

信息学院就业工作的主要创新与特色

(一)建立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创业指导一体化就业指导体系

1、成立职业发展中心和创业俱乐部。职发中心先后开展模拟团体面试、成功人士创业讲座、生涯发展知识普及联欢会提高职业意识;创业俱乐部组织成员开展创业计划书撰写培训、模拟创业体验活动、青年领导力培训等,为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积极开展各年级职业生涯规划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职业发展需求,信息学院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策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认识我、了解我”职业兴趣测评、学业督察等活动。

3、为低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第二课堂。学院把就业生涯规划指导纳入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第二课堂的授课方式分析专业前景,传授求职技巧,为低年级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4、配备创业指导师,持续鼓励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2010届学院本科生3人自主创业。研究生许跃华和张慧宁同学的“通用工业控制器”项目不仅获得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30万元的最高额资助,所创办的上海辉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还吸收了4位实习生。张慧宁同学所创办的上海麦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了上海世博会信息与通信馆整个馆的CSS项目。周斌同学创业的上海君觅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吸纳了5位实习生。

(二)开展“感恩、责任”教育,大力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学院引导学生树立“祖国至上,人民为先,事业为重”的职业价值观,在毕业生中开展“感恩、责任”教育勉励学生勇于担当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到西部去,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三)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全方位打造创新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

1以“系统集成”为主线,建立特色的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包括东华大学--贝加莱联合实验室、工业控制网络联合实验室、东华大学--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加强实验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实现创新意识兴趣培育。

2、组织参加学科各类竞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在学院层面,组织开展东华大学-施耐德电气运动控制学科竞赛、贝加莱PLC控制学科竞赛、电子设计制作竞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两年来,获全美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四项,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竞赛一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电路设计竞赛等全国一等奖3项。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几届毕业生中有近80%的学生有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管理员、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