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侨智论坛”录用征文——《从网络育人到大学生援疆暑期社会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1-12-04浏览次数:157

2003年,我在美国学习、工作18年后,回到上海,在东华大学担任校特聘教授。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18年过去了。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我在网络育人、援疆和援非等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师生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最初是因为通过人人网开展和学生线上交流的兴趣驱使,我比较早建立了自己的人人网账号,在线上和学生互动,开展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定期将自己的一些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写成博文和相册,发表在网上,有好几篇博文获得同学们大量的好评和转发,得到很多学生的关注,甚至还有的热情读者把我的一篇有关成功和失败辩证关系的博文改写成歌词,让我深受感动。从人人网到微信,我都有数千名好友和粉丝,特别是在最近一段时间,我注册为哔哩哔哩的UP主,成为为数不多的哔哩哔哩教授级UP主。现在我隔三差五就会在B站上发视频,内容紧扣社会热点,如援疆和新疆棉,或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如考研、选专业、选导师等,在视频里畅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和点击率。我的视频被点击观看了约75万次。一个有关研究生复试的视频几天内被点击观看了超过54万次,并获得超过3万粉丝,一炮而红,效果十分惊人。如今,我的这些视频已经成为各校辅导员推荐给新生和考生的辅导材料。通过这些线上体验,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采用最先进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学会用学生的语言,才能真正走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我的网络育人工作在收获大量粉丝和点赞的同时,也获得了市校相关部门的肯定,曾被评为首届上海市网络好榜样,并获聘上海教育新闻宣传中心新闻评论员和东华大学专家网评员。

回国以来,我还坚持做的就是组织大学生纺织援疆团暑期社会实践。从2011年开始,连续开展了十期援疆团,从最初的东华大学单独组织,发展为十几所相关纺织服装院校一百多师生参加的全国“一带一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援疆团。十一年来,我作为总指挥和组织者,每年暑假亲自带领援疆团的师生奔赴新疆,特别是南疆四地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技术培训和新技术引进助推纺织服装产业,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获得实践经历,在团队作战中培养团队精神,在与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和职工的互动中增强民族团结。十期援疆团,共有650多名来自境内外十六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1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当地基层干部和企业员工超过22000人次。援疆团和当地几十个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撰写了几十万字的产业调研报告,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针对新疆棉纺织品生产存在的机采棉质量低和纺织印染污染重两大痛点,连续三年派出老师和学生深度参与国家级项目《新疆棉花机械采摘与人工采摘品质差异分析与改进研究》,为提高新疆机采棉质量做出了贡献。为打通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堵点纺织印染,援疆团协助引进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王际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纺织品非水介质染色技术》。该技术在等于或者低于传统印染成本的基础上,在棉花散棉、棉纱和棉布印染中,达到节水95%以上,污水零排放和不用盐,一举解决了新疆棉纺织印染的用水和污染两大难题。一个年产5000吨的示范生产厂已经在新疆生产兵团第一师基本建成,将于年底投产。

邱夷平在新疆巴楚县一家纺纱厂

邱夷平与援疆团在新疆尉犁县考察罗布麻野生资源

邱夷平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的非水介质印染项目开工工地上

在助力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之余,援疆团的最大成果就是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情怀、干实事的援疆新人。作为思政工作的新模式,援疆团取得很大的成功,参加过援疆团的同学对于这个经历都以终身难忘来描述。每次援疆团招人竞争都是异常激烈。学生首先是对兵团人无私奉献精神的体会大大加深了,“一次援疆行,终身援疆情”就是最好的写照。援疆实践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年师生不忘初心,了解先辈们农垦戍边、艰苦奋斗的历程,感悟三五九旅文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和奉献边疆的情操。援疆团在每年出发前邀请上海支边青年成长起来的全国道德模范姜万富、原兵团领导杨永青等英雄模范人物来校交流,在塔里木大学所在地阿拉尔举行开团仪式,参观三五九旅纪念馆、上海知青纪念林,在兵团棉田参加棉花打顶,开展沙漠拓展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在纺织专业知识、技术上做出成果,还弘扬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了青年学生、教师追求新知的志趣,传承了老一辈的高尚人格及奉献精神。第一期援疆团团长房晓萌同学说:“在年轻的时候能参加这样一次有意义活动,能认识这么多好老师和好朋友,是我人生的财富。我知道,伟大就在身边,红歌不是唱出来的,是用心谱出来的。援疆,我们在路上。”肖骆同学写道“倘若有人问我,在我很怀念的援疆岁月里,最宝贵的收获是什么?我想,我会坚定地说:不是金钱、不是爱情;不是利禄、不是功名;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动;一种溢自援疆人身上的面对现实、忠于理想的坚持。”博士生杨小元表示“新疆,心中神秘的地方,经过实践成为一份永远的牵挂;援疆团,成立短短几个月的队伍,经过实践成为了一支坚忍的部队。虽已经离开,我们还会一直关注新疆的发展,如果需要,我们依然是一支时刻准备着为她奉献的队伍!”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感,援疆团员、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内地生陈春晖和李志江同学毅然放弃了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就业机会,来到离沙漠最近、离北京最远的塔里木大学任教,决心扎根南疆,为新疆的纺织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另外还有三十几名援疆团员毕业后奔赴新疆各地工作。甚至有同学援疆回来就想报名参军,以行动报效祖国。第二期援疆团团员莎拉一丁就是其中一员。他本科毕业后就毅然报考了军校,毕业后在新疆军区服役,现在是中印边防前线某部连级干部,承担起了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第七期援疆团团长博士生刘凡茜子通过援疆锻炼,在思想政治方面和专业学习方面都获得很大提高,由于积极参加援疆和湘西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科研项目,成果显著,获得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的殊荣。参加过援疆团的还有香港理工大学和台湾亚洲大学的学生和教师,他们都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对祖国的认同感。一名香港理工大学的本科生说:“援疆团让我更了解祖国及新疆一带的发展方向。第六届援疆团不仅让我见识了新疆的大和美,同时还让我结识了一群好朋友,好学者,一路上有你们的伴随增添了无数欢乐。”面对香港动乱,他在微信中说“新一代年轻的都成为了政治的工具。只能说,坐井观天,迟早会完的。要多走走,用行动,用身体去感受世界的变化。网上的世界是信息万分,但没能力去分辨真假与思考,只会成为被控制的一群,人云亦云,只有身体力行,从万里路中得知真实世界的样子才行。”来自台湾魏心懿同学说:“这短短不到二十天的新疆旅程,自己的心境,竟由在外的异乡人,转变为对这块土地有情感的恋人。”

援疆团不仅是对学生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带队老师同样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美国留学归来的蒋秋冉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她连续三届参加指导援疆团,帮助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撰写了一个国家级项目的任务书,并帮助设计和完成了该项目。她本人在业务上也得到很大提高,成为上海市浦江人才和骨干教师。援疆团另外一位指导教师陈晓川担任了塔里木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为了完成一个有关机采棉的兵团项目,主动将挂职时间延长到三年,该项目获得兵团科技成果二等奖,他本人也获得兵团二等功;来自台湾亚洲大学的老师林青玫教授在塔里木大学做了精彩的讲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援疆归来,和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签约担任该校的清源学者讲座教授,将定期往来闽台,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使者。

在塔里木大学和学生一起准备出发去调研

在新疆丰收三场棉业给员工讲课

对于新疆大学和塔里木大学的同学来说,参加援疆团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次与思政融合的专业学习机会,一次与东部发达地区师生交流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成为了两所学校相关学院的考研的主力军。近年来,在援疆团员为主力的同学带动下,这两所学校的本专业考研率稳步上升,录取人数屡创新高,塔里木大学纺织工程班成为该校考研人数和录取人数的冠军,新疆大学本专业考研人数也迅速提高,为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后备军。一位援疆团员的家长在网上留言:“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基层怎知技有大用。东华援疆团的同学们,你们不畏酷暑,到祖国西北下工厂、走基层、长见识、磨意志,我特感骄傲,不光是你们中有我的孩子,特别是从图中我看到还有许多女孩,更主要是你们的壮举让我感觉到孩子长大了,真高兴。”

在指导援疆团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如2016年获得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并被推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2017年获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2018年获得“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人物提名奖,2018年获得“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第三届“感动松江”道德模范等。

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我育人的脚步还留在了非洲、巴基斯坦、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是东华大学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合作举办、莫伊大学及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承办的2016年中非国际纺织服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发起人之一。论坛汇聚了十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嘉宾,探讨中非在纺织服装教育及相关产业领域合作前景。我还连续组织或参加了中非纺织服装科技论坛、巴基斯坦国际纺织科技论坛、土耳其纺织科技交易会。我还在东华大学承担的“中非20+20”对口援建肯尼亚莫伊大学的任务中倾注心力,把纺织前沿科技带到丝路沿线国家,在各国纺织人才的培育上贡献力量。20183月,我走上东华大学专门为留学生量身定制的《锦绣中国》全英文通识选修课讲台,用英语开启首讲《“一带一路”与中国及世界纺织业的发展前景》。来自巴基斯坦、法国、肯尼亚、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等5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留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中国教授用英语风趣地讲述中国故事。我用一个个或与自身相关、或逗趣动人的小故事将“一带一路”“纺织业发展的中国经验”等话题作生动阐释。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故事在留学生中圈粉无数,即将回国工作的孟加拉国留学生华盛激动地表示,中国的发展充满活力,每个人都变得更加自信。他要把中国的故事和文化带回去,为中孟两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添砖加瓦。

我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传承给千千万万个学生的力量就会是无限的。我正是用这样的育人理念影响了一批批学生,让更多师生加入到纺织行业复兴大业中,携手实现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之梦;让海内外师生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中,让中国故事传遍世界,让中国声音唱响国际舞台。


附:作者简介

邱夷平,东华大学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华侨联副主席、长宁区侨联副主席。浙江理工大学(原浙江丝绸工学院)工学学士、美国奥本大学纺织科学硕士、美国康奈尔大学纤维科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博士后,曾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纺织学院和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助教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客座教授,美国Timberland公司首席材料科学家。2003年回国后,任职于东华大学,曾经担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浦江人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讲座教授,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会士(Fellow)、SAMPE中国大陆总会理事长、Textile Research Journal等四个国际期刊和纺织出版社编委。曾主持并完成国家863计划、国防科研基础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授权超过60件。曾被评为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并被推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第八届“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等。